2009年5、6月间,香港二十岁左右的学生、艺术家举办了名为“80后六四文化祭”活动。这是一项纪念1989年的中国民主运动、向“六四”镇压受害者致哀的文化活动。活动由年轻人自己组织和参加,主要通过网络进行传播。1组织者这样写道:“在我们眼中,‘六四’不只是一件等待平反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种可以传给下一代的态度。”在10点宣言中,他们誓言要“拥抱历史,把已故的美好价值承接到未来”,“保持发声,坦率宣说一切不公义”。2
所有的活动组织者都是在那场悲剧发生后出生的;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校读到的都是对“八九”民运和“六四”镇压轻描淡写的课文。但现在,他们加入了曾于20多年前呼吁政府承担责任、要求正义的家长或家长的家长的行列。
1989年5月21日,北京宣布戒严第二天,香港人民走上街头,支持大陆参加民主运动的抗议者,对政府的严厉反应发出了反对的声音。大约11,000人先在香港主要公共集会地的维多利亚公园集会,3 然后在游行前往北京中央政府实际驻港代表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的过程中,人数激增到100多万。4 抗议示威期间,为表达与大陆抗议示威者站在一起,“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港支联)”宣告成立。
1989年6月3日,中国领导人下令军队进入抗议示威者聚集的天安门广场清场,为接下来的军事镇压做准备。6月4日凌晨,军队向广场及周边地区手无寸铁的学生和市民开枪。根据内部文件,6月3日、4日以及之后几天,北京和其它城市有2000多人死亡。香港当地媒体对这次镇压进行了广泛报道,5 香港人民在6月5日再次走上街头。6
自1990年以来,港支联每年在维多利亚公园组织纪念“六四”的烛光晚会。在一周年纪念时有15万人参加,虽然随着时光的流逝参加纪念的人数在减少,降到只有几万人参加,7但在2009年“六四”20周年时,据港支联估计,有15万人参加了纪念活动(警方估计的人数为63,000人)。8 接下来的几年,参加纪念活动的人数一直很多,92012年达到约18万人。10
香港的烛光晚会在全世界独一无二,而且已经不仅是一项纪念活动。年复一年,这些活动已经在要求中国政府纠正过去和现在的人权迫害,同要求未来的民主之间培育出一种联系。11
虽然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参加香港的民间活动12可能是2009年以来参加“六四”烛光晚会人数增加的原因,但港支联认为香港的年轻人——尤其是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即“80后”和“90后”——是参加人数不断增长的重要因素。13 2010年6月,时任港支联副主席的李卓人告诉《南华早报》:“大约70%的参加者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我们称他们为80后一代。” 14 民调支持了组织者的这一观察:2010年香港大学公共舆论项目对烛光晚会参加者的一项调查发现,54%的参加者年龄在30岁以下;2011年的相同调查发现,这一比例增至58%。15
在2010年5至6月举行的“80后六四文化祭”活动之后,其他年轻人也认同了“80后”这一标志,明显的行动如“80后反高铁青年” 16和“80后反特权青年”。17“80后”这一称谓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象征通过社交网站相互联系、关注大陆事务的有社会意识的香港年轻人。这些“80后”、“90后”就是参加“香港专上学生联会”、参加大学、高中的学生组织、参加独立媒体如“香港独立媒体”网和“民间电台”等的同一批年轻人,他们分发宣传出版物,加强要求政府为“六四”承担责任的呼声。18
但是,这批香港的年轻人并不孤立。越来越多的大陆同龄人,包括大陆的海外留学生,已经就“六四”和中国未来民主化的重要性发出了自己的声音。19
对许多这样的年轻人来说,纪念“六四”的意义已经超出讨还过去人权侵犯的公道。活跃人士黄之锋是香港反国民教育组织“学民思潮”的负责人。他参加了2012年5月27日纪念“六四”的游行,他告诉《阳光时务周刊》杂志:“为何我希望平反‘六四’?因为我渴望中国有民主。”他说:“香港现在还有少少的言论、集会自由,当香港仍然可以纪念‘六四’,我们就要好好坚守,进而延伸,去争取香港的民主,争取中国的民主。”20
1. 参见中国人权《全球纪念“六四”活动》,“六四”:1989——2009。^
2. 参见P-at-Riot: 80後六四文化祭,http://www.facebook.com/groups/57082828826/。^
3. 参见《纽约时报》1989年5月21日Barbara Basler的文章“UPHEAVAL IN CHINA:Hong Kong Turns Out in Protest against Its Once and Future Ruler”(动荡的中国:香港发生针对其曾经和未来统治者的抗议)。^
4. 参见“香港市民支援爱国民主运动联合会(港支联)”英文网页《我们的故事》。^
5. 参见“港支联”英文网页《六四纪念馆:报章头版》。^
6. 参见《纽约时报》2012年6月5日Richard Bernstein的文章“Vast Hong Kong Crowd Protests Beijing’s Action”(香港人大规模抗议北京的行动)。^
7. 参见布隆伯格新闻社2008年6月5日Clare Cheung和Bei Hu的文章“Annual Tiananmen Square Vigil Draws Thousands”(数千人参加年度纪念天安门烛光晚会)。^
8. 参见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09年6月4日Miranda Leitsinger的文章 “Organizers: 150,000 at Tiananmen Vigil in Hong Kong”(组织者说:15万人参加了香港纪念天安门烛光晚会)。^
9. 2010年,组织者估计有超过15万人参加了纪念活动,参见《华尔街日报》2010年6月4日Jonathan Cheng的文章“Thousands in Hong Kong Attend Tiananmen Vigil”(数千香港人参加纪念天安门烛光晚会);2011年,组织者再次估计有超过15万人参加了纪念活动,参见2011年6月5日布隆伯格新闻社Billy Chan的文章“Hong Kong March, Candle-lit Vigil Marks Tiananmen Crackdown Anniversary”(香港人游行和举行烛光晚会,纪念天安门事件)。^
10. 参见自由亚洲电台2012年6月4日Luisetta Mudie的文章“Hong Kong Holds Tiananmen Vigil”(香港举行六四烛光晚会)。^
11. 参见《中国人权论坛》2011年第4期文章《香港与大陆休戚相关—中国人权采访李卓人》。^
12. 参见《亚洲周刊》2012年6月17日舒琳的文章《今夜,香港六四燭光特別明亮》;台湾英文《旺报》2012年6月5日文章“Hong Kong’s Tiananmen Vigil Sees Record Turnout”(香港六四烛光晚会参加人数创纪录)。^
13. 参见“P H Yang 摄影”网站2010年6月4日影集“Record Turnout for June 4 Vigil in Hong Kong”(香港六四烛光晚会人数创纪录)。^
14. 参见《南华早报》2010年11月30日Maggie Chen的文章“Young Join Ranks at Candle-light Vigil”(年轻人加入烛光晚会的行列)。^
15. 参见香港大学民意网站陳韜文、鍾庭耀及李立峰2011年6月30日《反六四論述與六四集體記憶的強化: 燭光晚會現場調查結果(一)》;2011年7月1日《六四集體記憶的代際承傳: 燭光晚會現場調查結果(二)》。^
16. 参见香港数码影像视觉网站2010年1月11日发布的照片“Post 80s Anti-Express Railway”(“80后”反高铁)。^
17. 参见脸书“八十後反特權青年行動宣言:蒙騙廿二年──複寫虛僞的民主進程”,2010年6月10日。^
18. 参见“《學苑》下載刊物”,香港大學學生會有關“六四”出版物的下載網頁:http://www.undgrad.hkusu.hku.hk/download.html;《油漆未乾》,香港中文大學學生報2012年“六四”特刊全文可在中大學生報上下載,http://cusp.hk/?p=2792。^
19. 参见《中国人权论坛》2012年第1期范祜昶等中国留学生《中国留学生十八大前致胡锦涛习近平的公开信》。^